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025年09月18日08: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我看到了戰斗,關於第十八集團軍是否在和敵人作戰,我能夠回答:‘是的!我在晉西北看到了這樣的戰斗,看見了負傷和陣亡的中國士兵,而且和被俘的敵軍和偽軍談過話,就在他們剛剛被俘的幾個小時裡。’”
——莫裡斯·埃爾德雷德·武道
莫裡斯·埃爾德雷德·武道,畢業於有“美國記者搖籃”之稱的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武道受聘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顧問。1944年,他作為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成員,赴延安和晉綏邊區考察採訪。採訪結束后,武道坦誠表示,過去自己是反對八路軍、共產黨的,可這次親身前往延安后才發現,自己過去的看法完全錯誤,“八路軍真是能打仗”。
一位忠於事實的特殊記者
莫裡斯·武道1922年來華,執教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新聞系。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武道受聘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的顧問,被國民黨當局認為“政治上忠誠可靠”,但他更是一名忠於事實的新聞記者。
1939年至1943年間,陝甘寧邊區遭到國民黨政府更加嚴密的新聞封鎖,幾乎沒有任何外國記者能夠進入採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發展到了何種程度?敵后抗日戰場對中國抗戰起了何種作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否取得了成功?封鎖區域內的人民靠什麼生活?……西方世界急切想要了解相關信息,也因此,“到延安去!”一度成為外國駐華記者群體挑戰國民黨新聞管制的斗爭形式。這時的延安,也需要一雙“眼睛”,把這裡“另一個中國”的景象如實地報道出去。1944年,在中共中央的極力促成下,國民黨政府迫於壓力同意外國記者訪問延安,卻又暗中設置諸多阻礙:一方面使出“摻沙子”的手段,將外國記者團改為“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借機讓《中央日報》《掃蕩報》等國民黨媒體的記者一同參加﹔一方面安排中統特務楊嘉勇冒充“中央通訊社”記者參團,負責監視其他記者的行動。
1944年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名單(中央檔案館藏)
為平衡外國記者的政治傾向,國民黨中宣部還刻意安排武道加入記者團,企圖讓他以美聯社記者的身份發揮“消息總匯”作用,協助國民黨掌控國外媒體對延安的報道。這一安排立刻遭到記者團其他外國記者的強烈抗議,甚至連美國駐華大使高斯也懷疑武道能否作為獨立記者發回客觀的報道。高斯為此向美國國內致電交涉,懇請美國政府同美聯社溝通,設法換人。最終,武道只能以《巴爾的摩太陽報》特派員的身份,參與西北之行的採訪活動。
“令人驚嘆的奇跡”
1944年5月17日,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一行21人,由重慶飛往陝西寶雞,后經西安、潼關等地到達晉西吉縣克難坡,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進行了短暫訪問。5月31日,記者團一行從吉縣平渡關“乘一隻平底木船”西渡黃河,進入陝甘寧邊區。
1944年5月31日,記者團一行准備乘船西渡黃河。
在南泥灣,武道親眼見証了八路軍三五九旅的各項工作。他在報道中寫道,短短四年間,南泥灣的糧食產量不僅實現自給自足,甚至略有結余,惠及當地百姓。在投身生產建設的同時,戰士們也從未鬆懈,始終堅持系統的軍事訓練,為日后反攻日軍積蓄力量。武道還了解到,八路軍的武器裝備以步槍和機槍為主,其中多數是從日軍手中繳獲的戰利品﹔后方兵工廠正在生產自制迫擊炮與手榴彈,以填補裝備缺口。在武道看來,南泥灣模式巧妙融合了生產建設與軍事訓練,在艱苦環境中創造出了“令人驚嘆的奇跡”。
1944年6月,武道在延安撰寫的《巴爾的摩太陽報》新聞電稿,記錄了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南泥灣訓練和生產建設的情況。(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在延安日本工農學校,一群身穿八路軍制服的日本人引起了武道的注意——他們大多是在戰爭中被俘的日本士兵,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指導下,經過政治教育蛻變為反戰勇士,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他們利用自身的語言優勢,通過寫信、編寫反戰宣傳教材等方式,向日軍官兵宣傳中共優待俘虜的政策以及各項抗戰主張,從事瓦解日軍的工作。據武道統計:“1943年,延安日本工農學校學生編印的反戰宣傳品有30種,宣傳小冊子14種,共計52萬字。”日方的史料也印証了這些工作的成效,當年侵華日軍分析認為,“領導中國思想戰的主體是共產黨”“共產黨(軍)巧妙地爭取民眾,更對日軍不斷實施思想瓦解工作,將來實為值得憂慮之事”。
延安日本工農學校舉辦的反戰宣傳展覽
“八路軍真是能打仗”
1944年10月,武道結束延安及晉綏邊區之行,從延安返回重慶。在為期五個月的實地採訪中,他目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真實面貌,此前對敵后戰場抱有的錯誤認知也隨之改變。回到重慶后,武道撰寫《我從陝北回來》一文,發表於《大美晚報》,文章分“老百姓生活進步”“土地革命已停止”“醫藥設備不夠用”“人民都有選舉權”“適應抗戰的學校”“強烈的抗戰意志”“言論出版自由”“我看見了戰斗”等八個部分,如實記述了他在邊區的所見所聞,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后抗戰給予了積極評價。
武道發表的《我從陝北回來》(中央檔案館藏)
在國民黨中宣部召開的新聞會議上,武道公開表示:“我看到了戰斗,關於第十八集團軍是否在和敵人作戰,我能夠回答:‘是的!我在晉西北看到了這樣的戰斗,看見了負傷和陣亡的中國士兵,而且和被俘的敵軍和偽軍談過話,就在他們剛剛被俘的幾個小時裡。’”他明確指出,在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每一個男人、女人、小孩子和士兵都有要和敵人斗爭的強烈的願望”。人民熱愛八路軍,“老百姓用各種的方式和軍隊合作,幫助看護和撤退受傷的士兵。他們配合軍隊攻擊敵人堅固的據點,在村庄的周圍埋下地雷,使敵人不敢走進去”。武道由衷承認:“八路軍真是能打仗。”身為國民黨中宣部顧問,他的報道和言論在重慶輿論界引發強烈關注。
在晉綏邊區,武道(前排右一)親身參加了戰斗,見証了八路軍在當地民兵和百姓的配合下,成功攻佔日軍據點的全過程。
正如毛主席所說:“事實勝於雄辯,真理高於一切,外國人中國人的眼睛,總有一天會亮起來的。現在,果然慢慢地亮起來了。”
(本文作者:李薇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