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飛
2025年11月06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創新是探索未知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錯”,但“要大膽地試”
資源約束會制約創新,也能倒逼創新。破局的關鍵在於將“絆腳石”變為“踏腳石”
有怎樣的困難,往往能激發怎樣的精神力量
近期,兩則關於創新的消息引人關注。
一則是宇樹科技發布新一代仿生機器人。企業早期探索經歷被網友晒出:當年由於資源和資金限制,沒有選擇主流的液壓驅動方案,而是押注成本更低的電驅方案。如今硬是把支流技術路線做成行業主流,打造出具有極致性價比的產品。
另一則是2025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上,我國自研的90吉赫茲實時示波器正式發布,打破了國外長期技術封鎖,將為下一代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研發提供重要支撐。
兩個案例,一個是突破條件限制后來居上,一個是克服外部打壓實現躍升。把障礙變階梯、化阻力為動力,於山窮水盡中覓得柳暗花明,這些創新故事,引人深思。
創新是探索未知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錯”,但“要大膽地試”。
無人配送領域企業新石器,開發的前兩代無人配送車噪聲大,凌晨在居民區卸貨時,曾把熟睡的居民吵下樓。研發團隊持續攻關,終於將工作噪聲控制在60分貝以下。新能源車企比亞迪,早年產品被調侃為“搖搖車”“老頭樂”,經過長期研發、迭代,才成就了今日良好的市場口碑。
“那不是黑歷史,而是我的來時路。”搞創新不要幻想萬事俱備,而要敢於邁出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小步快跑,持續迭代,才能逐漸突破限制,實現跨越。“不去想困難,干就完了”,中國創新背后,有股子闖勁。
資源約束會制約創新,也能倒逼創新。破局的關鍵在於將“絆腳石”變為“踏腳石”。
面對礦源成本過高的困境,江西新余鋼鐵集團從“烹飪”中得到啟發,將作為“高檔食材”的主流礦與作為“普通食材”的非主流礦精心搭配,輔以工藝創新,得到質優價廉的原料,《復雜多源鐵礦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面對芯片領域斷供、打壓,華為採取“用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用群計算補單芯片”的方式,蹚出一條顛覆傳統技術方案的新路徑。
資源不足、條件有限,反而有可能使創新主體在刪繁就簡中回歸技術本源,在另辟蹊徑中打破路徑依賴,實現創新突破。回首來時路,多少技術進步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中國創新背后,有股子韌勁。
有怎樣的困難,往往能激發怎樣的精神力量。
目睹殲—15T、殲—35和空警—600三型艦載機在航母甲板上彈射起飛,無數網友深感興奮、驕傲。回想當年研制殲—10飛機,資金短缺,最困難時研制人員生產過洗衣機、摩托車等民用產品來貼補﹔飛機機身段空間只能容納一人,工人們蜷縮著操作,一趴就是好幾個小時。“什麼辦法都想過,就是沒想過放棄”“再苦再累,沒有一人掉隊”……長空礪劍、科研報國的決心,換來了“當驚世界殊”的成就。
對一個歷經風雨而矢志復興的國家來說,對一家基礎較弱而追求卓越的企業來講,創新從不是錦上添花,而是生死抉擇。背水一戰,方有出路。中國創新背后,有股子拼勁。
中國波瀾壯闊的創新歷史,是一個持續逆水行舟、不斷戰風斗雨的歷程。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資源約束、條件限制、人才匱乏是常態,同時還要面臨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被固定在低端”的困境。中國創新由小及大、由弱變強的經驗表明,充分利用資源、運用科學方法、激發精神力量,發展中國家也有機會實現更多利國利民的創新創造。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可以預見,在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的汗水澆灌下,神州大地必將涌現更多震撼人心的創新成果,中國創新必將在一次次柳暗花明中開辟新的天地。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6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