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大會發言摘編
2025年11月06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牽引“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 車 俊
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必須准確把握新的階段性要求,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凝心聚力不斷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推向前進。為此,建議:
堅定不移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從源頭上提振有效需求,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對標“十五五”規劃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地方規劃、專項規劃等,合理確定目標任務和具體舉措,擘畫高質量發展藍圖。
堅持把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推動人工智能更好賦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探索創建科技龍頭企業牽頭、多主體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協同攻關打造更多顛覆性創新產品。
堅持以系統觀念、底線思維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以黨的堅強領導保障高質量發展。越是關鍵時期、越是任務艱巨,越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把黨中央關於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
激發服務消費活力 打造“十五五”發展新動能
全國政協常委 王世杰(代表民革中央)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堅決擁護中共中央決策部署,將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關於“十五五”時期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等重要部署,我們建議:
強化服務消費法治保障。完善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為核心的法律體系。完善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人工智能等新興消費業態的法律法規,同步修訂電子商務法、廣告法等,構建統一法律框架。
完善服務消費配套政策和標准體系。優化消費補貼發放機制,適時將文旅、體育、家政、培訓等服務消費納入支持范圍。加快服務消費標准化建設,建立標准實施效果動態評估與快速修訂機制,確保標准持續適配發展需求。
創新服務消費場景和平台載體。緊扣數字化、綠色化、品質化發展潮流,進一步健全城鄉服務消費網絡及功能,著力推動線上線下深度融合與業態跨界融合,加快構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區、智慧門店等消費新場景。
豐富優質多元服務消費供給。順應個性化消費新趨勢,引導文化娛樂、旅游休閑、體育運動、餐飲購物等服務向創意性、沉浸式、定制化發展。
深化基礎教育改革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全國政協常委 吳為山(代表民盟中央)
中國民主同盟將把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為“十五五”良好開局凝心聚力、作出貢獻。
加快基礎教育改革,給社會減壓、給家庭減負、給孩子鬆綁、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優秀人才,已成為“十五五”時期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內容。為此建議:
構建“普職融合、因材施教”的教育體系。一方面,針對文化基礎扎實、有學術深造意向的學生,提供普通高中教育,強化數理化、文史哲等學科的深度教學﹔另一方面,依據區域產業特色、學生興趣等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同時,推行“學分互認”制度,靈活轉換普高與職高課程學分,打破傳統教育路徑的壁壘,給予學生更多選擇空間,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
構建“多元升學、公平競爭”的人才選拔機制。推動職業院校與普通高校聯合招生,實施“技能+文化”綜合評價,從制度評價層面消除職業教育上升通道不暢、不寬的難點和痛點問題,最終實現通過教育體系改革提升國民整體素質的目標。
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前瞻研判不同區域、不同學段人口變化情況,科學規劃配置教育資源,保障普惠性資源有效供給。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激發經濟新活力
全國政協常委 司馬紅(代表民建中央)
中國民主建國會完全贊同並堅決擁護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關於“十五五”規劃的整體設計和各項安排,將認真學習貫徹會議精神,切實履行參政黨職能,圍繞推動相關部署落實貢獻智慧和力量。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立足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歷史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此建議:
筑牢產權保護基石,激發經營主體內生動力。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新領域新業態的知識產權保護立法進程,構建完善的前沿領域知識產權規則體系。
強化新型要素引領,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深化對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空天、深海等新型要素形態確權、定價、交易、流通、使用規律的認識,加快制定相關新型要素流通和使用規則。
激活數據要素潛能,釋放數字經濟乘數效應。打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數據要素產權制度體系。探索創新性公共數據授權運營與開發利用的市場化機制,深化重點領域數據應用場景,打造多元化數據產品服務,更好釋放數據資源價值。
發揮重點區域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化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要素市場化綜合改革,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要素資源集聚引力場,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全國政協常委 陶凱元(代表民進中央)
中國民主促進會將凝聚全會力量,助力“十五五”規劃的貫徹落實。“十五五”時期,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為此,建議:
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讓創新者迸發創造的活力。要打破制約創新的制度性壁壘,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引導、公共服務的作用,推動文化產業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構建高效的文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促進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大力發展文化支柱產業,讓投資者投身文化盛世。強化政策指引,包容審慎對待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如短劇、二次元文化周邊經濟等,留足發展空間﹔強化市場導向,推動資源向設計、運營等創意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環節流動﹔激發經營主體的創新創造活力,針對中小文化企業制定更加精准、有力的扶持政策。
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讓科技賦能文化發展。充分利用新技術釋放文化數據要素潛能,提高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統籌整合、創新創造能力。通過數智賦能,豐富文化產品供給,開發文化消費新場景,如數字文博、考古沉浸式體驗等。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健康根基
全國政協常委 焦 紅(代表農工黨中央)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農工民主黨將把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為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十五五”良好開局凝心聚力、履職作為。
“十五五”時期是全面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目標、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國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為此,建議:
強化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推動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取得實質性進展。優化國家免疫規劃,推動更多人群受益。強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構建智慧監測預警體系。
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目標統一、政策銜接、信息聯通、監管聯動等機制,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以公益性為導向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建立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優化醫務人員薪酬結構。
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通過優質資源下沉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實現“能力可及”,通過數字賦能擴圍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群體實現“距離可及”,通過醫療衛生經費精准投入補齊困難群眾支付短板實現“費用可及”。
協同推動綠色轉型和健康發展。一方面,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降低環境健康風險﹔另一方面,加快推動醫學科技進步,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助力健康領域率先實現現代化。
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進一步增強人民幸福感
全國政協常委 侯茂豐(代表致公黨中央)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是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中國致公黨堅決擁護,將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
展望“十五五”,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增強人民幸福感,加快形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導向的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為此,建議:
開展前瞻性研究,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適應西北地區暖濕化趨勢帶來的新變化,著眼長遠,統籌協調各部門,科學制定長期發展規劃,確保經濟社會發展與氣候演變規律相契合。
提升監測能力,切實守護美麗中國自然生態。強化遙感監測,構建涵蓋生態、水、大氣、土壤、生物多樣性等各要素的全方位遙感監測體系,拓展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預測預警、污染溯源追因、政策措施評估等應用場景。充分運用物聯網、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監測大模型、無人機等現代技術手段,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
加快綠色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用好綠色空間,統籌布局城市公園、郊野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等,提前布局匹配群眾新需求的消費業態,發展戶外文體活動賽事、康養健身、生態旅游等產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加強創新鏈產業鏈和消費鏈協同 一體化布局重大科技項目
全國政協常委 劉政奎(代表九三學社中央)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必將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九三學社完全擁護。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關於重大科技項目組織實施,建議著力推動重大科技項目布局與組織管理改革實現五個轉變:
在論証機制上,從科技專家主導向企業、科研機構、政府等多方協同論証轉變。綜合研判項目在解決產業發展痛點、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實際潛力。
在承擔主體上,從以高校院所為主向強化企業主體地位轉變。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牽頭,整合政產學研用金資源,在項目設計中同步推進技術研發、應用場景構建與標准體系制定。
在遴選方式上,從傳統專家評審向“賽馬”“揭榜挂帥”等轉變。鼓勵技術路線競爭,不拘一格選拔最優團隊,以實效論英雄。
在資助模式上,從單一財政科研投入向“財政經費+企業資金+金融工具”協同轉變。
在評價體系上,從側重科技指標向技術攻關、市場效益、民生實效綜合評估轉變。建立全生命周期、多維度評價機制,既看技術指標達成,更看轉化應用、經濟效益、解決民生問題等效果。
有效實施“十五五”規劃 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 符之冠(代表台盟中央)
作為由生活在祖國大陸的台灣省人士為主組成的參政黨,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堅決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發揮鄉情親情優勢,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十五五”新征程上,我們要進一步拓展兩岸交流交往交融的深度和廣度,提升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質效,引領兩岸同胞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續寫中華民族歷史新輝煌。為此,建議:
加強規劃引領,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支持台資企業在電子信息、機械制造、食品加工等優勢領域通過技術合作、產業升級和區域融合,深度融入國家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互利共贏。進一步推動既有產業合作提質增效,打造兩岸農林花草漁菌及中醫藥等領域深加工產業鏈,實現從“共同市場”向“共同生態”的躍升。
突出目標導向,切實增進兩岸同胞共同福祉。聚焦台胞台企普遍關心的征信、金融、身份認証,以及兩岸社保、醫療、物流對接等問題,加強專項規劃設計,努力化解兩岸交流的障礙。
強化示范帶動,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兩年來,福建作為台胞台企落地第一家園的吸引力持續增強。探索從“多証”到“一証”、從“亮証”到“刷臉”的台胞服務模式,賦予示范區“常住即定居、流動即遷居”的政策內涵。
加快推進民營企業治理現代化 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全國政協常委 劉 聰(代表全國工商聯)
當前,我國民營經濟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佔有很重的分量,廣大民營企業在推進黨的建設、股權優化、組織變革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全國工商聯要把學習好貫徹好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加強思想引領、深化為企服務,引導民營經濟人士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為此,建議:
提高政治站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廣大民營企業要從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健全激勵創新制度、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作出積極探索。全國工商聯將和有關部門一道,制訂民營企業現代企業制度評價標准,以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來實現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強化社會協同,構建精准高效服務體系。引導專業機構為民營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供法律、財務、合規以及人才等公共服務,降低企業實施成本,推動企業加快建立健全覆蓋業務各領域、全流程的合規管理體系。
激發內生動力,打造世界一流民營企業。進一步弘揚企業家精神,圍繞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發展標准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為“十五五”時期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民營企業力量。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躍升
全國政協常委 高鴻鈞(代表無黨派人士界)
無黨派人士堅決擁護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將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持續發揮界別優勢,圍繞實施“十五五”規劃凝聚共識、建言資政。
當前,科技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技術,正以空前的方式重塑生產關系,並催生出全新的生產力質態。為此,建議:
加強高質量科技成果源頭供給。加快布局一批牽引未來經濟增長的重大科技項目、科技工程、新型基礎設施。圍繞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應用場景凝練關鍵科技問題,形成以應用場景需求驅動科研攻關、成果轉化和產業培育的新模式。
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在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台等方面的優勢和引領作用,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盟,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高標准推進數智化要素市場建設。健全技術和數據要素流通機制,推動其與資本、人才等要素深度融合,創新要素開發利用與市場化配置模式。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基因技術、自動駕駛、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領域立法工作。
打造面向未來的創新共同體。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面向前沿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中心、概念驗証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場景創新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
深化農業科技創新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全國政協常委 萬建民
系統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任務,農業現代化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其核心在於農業科技現代化。建議:
加快構建梯度銜接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議通過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資源,形成強大科研合力,建立跨主體聯合攻關機制,圍繞種業創新、綠色種植、智慧養殖等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設立專項攻關項目,精准發力,有效解決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
加快推進數智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加大對智慧農業發展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拓展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場景。例如,通過建設農業數字孿生平台,可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利用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養分等信息,借助大數據分析為農作物提供精准的種植方案,通過人工智能實現農機的自動駕駛和智能灌溉。
加快建立科技賦能與利益共享的聯動機制。要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挂鉤機制,鼓勵農業企業、合作社通過“技術入股”“訂單農業”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通過開展技術培訓、選派科技特派員等方式,提升農戶運用現代農業技術的能力,讓農戶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真正依托科技創新實現增產增收。
更好發揮香港在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重要作用
全國政協常委 王惠貞
香港作為“一國兩制”實踐下的重要區域,把握戰略機遇期,與國家高質量發展目標對接,是未來五年的關鍵任務。香港有決心、有能力在“十五五”時期展現更大擔當、實現更大作為。為此,建議:
深化對內融合,以香港優勢賦能國內大循環。依托香港的世界級科研實力與國際化的成果轉化體系,精心打造北部都會區,探索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新模式,深化與內地在前沿科技領域的合作,助力國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創新體系的重要策源地,助力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拓展對外開放,以香港平台助力國際循環。依托香港健全的普通法體系以及國際調解院總部等國際組織、高增值營商環境和全球航運網絡,構建全方位服務體系,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國際企業“走進來”提供專業支持,促進雙向資源整合與互利共贏,打造國家與國際市場深化合作的重要紐帶。
香港的命運始終與國家緊密相連。在中央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香港定能准確把握國家戰略需求,在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中貢獻更大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書寫好香江篇章。
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
全國政協常委 扎西達娃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在中共中央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實踐充分証明,隻有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才能守護好團結富裕的新西藏。在此,提出四點建議。
持續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在自治區各級學校、社區、工廠更加深入地開展“五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不斷增進各族干部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立足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高原特色農牧、清潔能源、藏醫藥、邊貿物流等產業。通過“青稞增產、牦牛提質”等工作推動農牧業現代化。推進雅下水電工程、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守護好“世界屋脊”和“亞洲水塔”。進一步嚴格落實高原生態脆弱區環境監管,堅決兜住生態安全底線。積極推動綠色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增強西藏邊境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把民族團結融入邊境生產生活各環節,完善邊民補貼、產業扶持等政策,培育邊境特色產業集群,讓邊民在發展中得實惠。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6日 12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