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9日09:10 222
1944年夏末,侵华日军已是日薄西山、穷途末路。然而,侵略者仍不甘心失败,“扫荡”没有休止。
8月,日伪军共1万余人分13路对山东滨海区进行“扫荡”。八路军收复沂水城后,正在“扫荡”鲁山区的日伪军3000余人急速南下,欲行报复,却遭受八路军滨海军区部队的沉重打击,被迫开始撤退。八路军鲁中军区获此情报后,决定给这股敌人予以致命一击。
9月2日,日伪军从莒县出动,分两路北窜。左路为伪军第47师4个营及其独立第1旅等部,共1000余人,由沂水城以西渡河回撤;右路为日军第59师团草野清大队、伪军第47师以及伪滨县警备队,共1000余人,沿沂(水)博(山)公路回撤。
得知敌人企图后,鲁中军区决定在葛庄展开一场伏击战。葛庄,这座沂水城西北10余公里的小镇,东临跋山,西临乔山,北临卞山,南临沂河,是一个理想的设伏地,也是敌人必经之路。
鲁中军区采取“口袋战术”,三面设伏:第1团埋伏在葛庄东面跋山一带,防敌回窜沂水城;第2团埋伏在葛庄西面乔山,阻敌北窜博山;第12团则隐蔽于葛庄北侧,随时准备迂回侧击,待战斗打响后,抢占松山,切断葛庄通往诸葛的公路,将敌军的退路彻底封死。
9月3日,敌右路军1000多人从沂水城出发,沿着公路大摇大摆地北进。直至14时许,敌军几乎全部进入我军精心布置的伏击圈。这一刻,鲁中军区采取“中间开花”战术,三面同时向敌人开火。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敌人瞬间陷入混乱。
在跋山以西、葛庄以东,有一处名为镢头岭的高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由于这片高地距公路太近,岭上光秃秃的,无法藏兵,只能在战斗打响后抢占。我第1团官兵如离弦之箭,从埋伏地疾速奔出,抢先敌人夺下了沂河边的这一制高点。
日军大队长草野清惊魂稍定,马上发起反扑,命令炮队向我军阵地疯狂轰炸。随后,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日伪军在公路两侧与我第12团展开激战;另一路负责抢占镢头岭。敌人到了岭下,我第1团早已严阵以待,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白刃格斗,刺死日军中队长冈田健以下50余人。
黄昏时分,日军四处突围未遂,伤亡惨重,残部300余人夺路逃至葛庄西北角的水母娘娘庙。
战斗持续至晚上,敌人水米未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而八路军则有广大人民群众作坚实后盾,鸡蛋、大葱、煎饼等食品源源不断地送至前线,官兵士气高涨。
沂山军分区指挥员仔细分析敌情,认为敌东西北三面均被我军包围,突围没有希望,唯有向南突围强渡沂河。涉水突围,乃兵家所忌,但除此之外日军别无良策。于是,指挥部决定,当晚实行车轮战法,以封锁和杀伤敌人,逼其突围渡河。同时,将第1团、12团各一部,部署在沂河东西两侧,隐蔽待命。
4日8时,在度过艰难的夜晚后,日伪军用炮火向我北面阵地狂轰,而后以小股兵力冲锋,意欲造成向北突围之势,夺路南逃。但我军指战员早已识破敌人的伎俩。敌人在密集炮火掩护下,向南突围时,再次遭受我军的追击。
夏秋之交,沂河河水湍急,敌人在河上丢盔弃甲、四处逃窜。我军四面八方的手榴弹和炮弹在沂河上织成一片火网,水面上掀起一片片浪花。日伪军大部被击毙,仅40余人逃往莒县。
在另一个战场,同样传来捷报。敌左路军遭遇了和右路军一样的命运,在沂源草沟一带,大部被我军歼灭,伪独立第1旅旅长陈三坎被击毙。
此战,共击毙伤日军300余人、伪军1300余人,缴获山炮1门、迫击炮2门等物资。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我军以极少的牺牲,取得了歼灭大量敌人的战斗成果。这是鲁中军区第一次在运动中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战例,也是山东八路军继1939年梁山战役歼灭日军一个大队后的又一次大捷。(晋蒙 方铭)
来源:解放军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